热门搜索:上海旅游 美女 上海国旅 2022世界杯 奥运会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军事新闻 >> 内容

军火商炒作中印对峙卖武器 中媒被指轻视印度

时间:2013-08-21 09:07:42

独立日庆典印军再秀飞车绝技

  边界摩擦不断被放大 民间互信始终难形成

  媒体误读加重中印“沟通赤字”

  【环球时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吕鹏飞 本报记者 凌玉环 孙啸波】中印两国总人口超过25亿,但互派到对方国家的记者总数仅约20人。这种严重的“比例失调”,显然无法满足两国民众相互了解的巨大需求。不可否认,两国媒体在中印关系发展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,但在报道对方国家时又存在不少问题。8月21日,由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(GTF)和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(ORF)主办的2013首届“中印媒体对话”在北京拉开序幕。应邀与会的印度媒体人还将在北京、深圳参观考察。对话要探讨的就是中印媒体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到底有何种影响,又该如何消除那些因误解和偏见而产生的障碍。

  有团体为军火订单炒“中国入侵”

  在“中印媒体对话”举行前,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选取中印两国各10家影响力较大的媒体,对近3年标题中含“中国”、“印度”、“中印”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。结果显示,印度报业托拉斯、《印度快报》、《印度斯坦时报》、《印度时报》等10家印媒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。在近期的印媒涉华报道中,体现出印度对两国关系既担忧又有所期待的矛盾心态。而中国新闻社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新华每日电讯》、《南方都市报》等10家中国媒体对印度的关注度有所下降,且关切重心由印度民生向军事转移。

  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,今年5月10日至8月10日期间,10家中国媒体涉印报道875篇,印媒涉华报道1324篇。对印媒报道标题的词频分析显示,“border(边界)”是除“China(中国)”、“India(印度)”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,标题中含“border”的报道占总量的17.8%。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是印媒关注的重要话题,包括中巴友谊、中日领土争端等。在印媒报道中,较多使用负面词汇描述中印关系,如在边界问题中,多使用“入侵”、“激怒”、“不信任”等词。相反,中国报道中较多使用“合作”、“携手”、“友好”、“伙伴”、“近邻”等。对于边界问题,中国媒体认为是“印媒炒作”。

 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主席乔希·辛族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今年发生在印中边界的事件最吸引印媒注意,而且大部分报道自然会倾向于负面。今后“安全因素”注定会使印媒的这个现象愈发突出,因为“一次突发的安全事件将会使100个美好、正面的故事黯然失色”。乔希·辛族说,印媒涉华负面报道还包括南海问题、中国人权问题、印中贸易失衡、流亡藏人等,最近还有中国网络威胁和黑客活动的报道,“但毫无疑问的是,印媒也集中报道中国的经济变革和进步”。

  印度曼尼帕尔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纳拉帕特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印媒有关“中国入侵印度”的报道,通常出现在印中即将开展高层交往之前。他认为,一些国际军售的游说团体在印非常活跃,他们擅长制造煽动性的新闻,以此“证明”中国想侵占印度领土。纳拉帕特说:“这有助于他们获得巨额订单,而这种大惊小怪的报道在中国相对较少。”但他强调:“我不同意中媒比印媒更克制的说法,愚蠢的评论和杞人忧天的报道同时出现在中印边界两侧。”

  中印媒体都应摆正心态

  在《环球时报》驻印记者看来,印媒对中国建设成就的报道相对客观。今年3月,印度一名内阁部长在媒体上撰文称,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印度应向中国学习”。但涉及边界争议或中国军力发展等敏感内容时,不少印媒就容易失去理性和客观立场。今年4月发生所谓“帐篷对峙”事件后,有印媒连篇累牍地渲染,发出“中国是印度最大敌人”、“要对中国强硬”等论调。记者的一个印度朋友甚至打电话问:“印中是不是要爆发战争了?”实际上,记者接触的印度媒体同行不少都非常友善。8月17日,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一名女同行在一次活动中告诉记者:“印中是兄弟”。

  目前中国多家主流媒体派驻印度的记者不到20人。《环球时报》驻印度记者订阅了《印度时报》、《印度教徒报》、《经济时报》、《印度快报》和《今日印度》,涉华报道几乎天天都能在这些报刊上看到,两国边界争议上头版头条或其他版头条是常有的事。据了解,印度报业托拉斯、《印度教徒报》、《印度时报》、《印度斯坦报》4家印媒在中国派驻了4名记者,这与过去比已经算多的了。这些驻华记者给印媒提供了大量的涉华报道。

  印度新德里中国研究所主席莫汉蒂从事中国问题研究40年,他认为,印中两国媒体的沟通很重要,双方应多从对方角度想问题,才能减少误解。他认为印度在华常驻记者有限,很多记者没去过中国或只在中国短暂停留,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不了解。莫汉蒂还提到,中国媒体在报道印度时也应注意词汇的恰当使用,避免刺激当地人民的感情。

  印度防务研究与分析研究所防务专家拉吉夫·夏尔马也是知名记者兼作家,他认为,影响印中关系的最大“刺激物”是历史包袱,印度1962年印中战争失败的伤口还没有愈合,一些印媒沉溺于“中国威胁”。他认为“这非常容易理解,除中国外印度不害怕任何国家,因为其他国家都不会像中国这样对印度的国家完整和主权构成威胁”。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斯瓦兰·辛格认为,印度视觉媒体的涉华报道通常比传统纸质媒体更负面。他批评大部分印媒有时依然愚昧无知,特别是它们对知之甚少的事务迫不及待地竞相报道时。但他认为,与印媒对中国缺乏了解相比,中国媒体更不了解印度。

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他认为,有时中国媒体在报道印度时带有某种轻视心态,在很多方面没有看到印度的优势,也没把它当成大国。他觉得,中国媒体对印度负面新闻关注得有点多,涉及印度军事现代化和强奸案等社会新闻“容易吸引眼球”。同时,印度媒体人对中国更不了解。一些印度驻华记者的报道相对客观,但由于语言差异,印度本国报道的信息和观点主要来自西方,一方面难免带有西方媒体的视角,另一方面多从矛盾、分歧和对抗等负面的视角来看中国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室主任赵干城认为,印媒自由度较高,以受众为导向,“报忧不报喜”,接近西方视角。印媒内部看法认为,“印度民众乐于看到中印关系中消极的新闻”,这是中印关系中的一个隐忧。赵干城认为,中国媒体对印报道也不全面,如对报道印度经济兴趣不大,其实印度政府近年来也做了很多事,如修建地铁、高铁等。

  两国互派记者应增加到75人

 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主席乔希·辛族说,高层次的印中媒体交流将有助于消除彼此误解。负面和不正确的报道会给两国决策者带来更多压力,导致他们对改善双边关系踯躅不前。他希望,双方关系应成熟到都愿意摒弃昔日“非黑即白”的旧观念,并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
  目前中印在对方国家常驻的记者加起来仅约“可怜的”20人。印度曼尼帕尔大学地缘政治学教授纳拉帕特认为,中印应多互派记者到对方国家,“数量应增至比较合理的75人”。他建议,中国的电视节目应进入印度且像英美节目那样容易被收看,反之亦然。印度学者夏尔马建议:“印中两国媒体可以积极一点,花钱邀请对方的记者来参观、交流,为什么一定要将这些事推给政府做呢?”他认为,两国政治家和外交官必须意识到,在双方媒体重新认识对方的文化、习俗和惯例之前,两国民间的关系不可能得到加强,媒体的贡献是可以使政治家和外交官改善中印关系的任务更加简单。官方应把对方派来的记者当成“品牌大使”而不是“鼓动战争的贩子”,记者手中就像握有反映对方社会真实情况的明镜。

  胡仕胜认为,中印关系主要还是由两国政府来主导,“高层领航的推动力大于民意的牵制力”,因此双方媒体的负面报道对中印关系并无大的影响。他建议两国媒体多互动,多在对方国家落地设点,利用网络、电视等工具来进行宣传,多做一些能让两国人民相互欣赏的报道。中国媒体对印报道应更加全面,用词不应带感情色彩。赵干城认为,由于沟通少,两国民间“偏见代替正确认识”的现象短时间内无法改变,这就需要双方加强交流。自律的媒体对敏感问题一般要“不乱讲、不挑衅”。他特别提到中国媒体最近对印度航母下水的报道,“其实中国应更加自信一点,只要客观陈述就可,不用凸显印度的劣势”。

  印度联合新闻社经济部前负责人、现为自由撰稿人的拉吉夫·西奥多谈到一个“技术问题”:“印媒必须对译自中国媒体的涉印报道保持最高程度的谨慎,因为在翻译对方报道时也有风险。印中媒体也不要过分援引西方媒体对两国的负面报道。”也许只有这样,中印才能从容地进行交往。▲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
相关文章
  • 没有相关文章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西财简介 | 服务条款 | 法律版权 | 广告服务 | 在线留言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  • 西财网(www.xc07.com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,不代表西财网观点|如有侵犯到您权利,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
    请使用1024*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[苏ICP备17009344号]